在首里城可欣賞到的植物

首頁 > 設施介紹 > 在首里城可欣賞到的植物

在京之內可欣賞到的主要植物

作為首里城內聖域的「京之內」,從14世紀前半部分興建至琉球王國末期,石牆與設施經歷過多次的重建,內部的樣貌也有所改變。在這所復原的「京之內」的年代,大約被設定在王宮幾乎整備完成的18世紀前半左右。「京之內」一共有4處御嶽被復原,御嶽內部及周邊的御嶽林也被假定是在同時期復原完成。
御嶽林復原時,因為難以從過去的資料判斷出樹種,因此透過與首里城同樣為琉球石灰岩地區的御嶽林調查、明治以後的首里城圖、昭和初期的照片以及收集老人們證言等方式來選定栽植的樹種。在琉球石灰岩地區的沖繩御嶽的主要植被,御嶽裡為細葉榕、山棕等;御嶽周邊則為雀榕、茄苳、血桐、梔子花、杜英、天竺桂等,將其種植於京之內。
※植物照片僅供參考。

  • 血桐(大戟科)
    • 血桐(大戟科)

    由於本種葉片較大,因此和名被命名為「大葉木(Oobaki)」。在沖繩自生於石灰岩地帶的林區。樹高3~5公尺,樹枝橫向擴展如傘狀,適合作為綠蔭樹。葉面寬大,可作為包覆食物使用。
    沖繩方言為「チビタカマヤーガサ(Chibitakamaya-gasa)」、「タッピャギー(Tappyagi-)」。

  • 細葉榕(桑科)
    • 細葉榕(桑科)

    可成長至高約20公尺的大型樹木。從樹幹及枝條垂下的鬚狀氣根,接觸地面後可逐漸形成支柱根,並且可寄生其他植物後絞殺其寄生植物。沖繩可生長於各島的低地、岩壁、樹上等地方。成為樹齡較高的大型樹木後,依生長地點而異,可能會出現看起來獨特且神祕怪異的形狀,因而成為神木。根部可為藥用。

  • 梔子花(茜草科)
    • 梔子花(茜草科)

    樹幹高約1~5公尺,葉面帶有光澤。花形如風車狀,並帶有濃郁香氣。果實成熟後呈橘紅色,可作為天然染料,同時帶有藥效成分,中藥上也經常作為使用。由於果實成熟後也不會裂開,因此有和名「口無(Kuchinashi)」之名稱。沖繩方言「カジマヤー(Kajimaya-)」則是來自於與風車相似的花形。

  • 茄苳(大戟科)
    • 茄苳(大戟科)

    茄苳的和名「赤木」是源自於樹皮及木材呈紅褐色。木材致密堅硬,經常用於建築、家具或手工藝品等。果實為1公分左右的球形,集結成串數量多,是野鳥喜愛的食物,更是世界上最大蛾-「與那國皇蛾」的食用植物。樹冠面積廣大,經常作為街道樹或綠蔭樹使用。

  • 杜英(杜英科)
    • 杜英(杜英科)

    果實與橄欖的果實相似,在江戶時期將橄欖樹與杜英搞錯,因此擁有「ホルトノキ(Horutonoki)」的和名。在沖繩自生於低林地區。老葉落葉前會由綠轉紅。在沖繩自古以來就有吉祥的涵義在,因此經常被種植於院子或是擺放於神龕上。在沖繩又稱為「ターラシサー(Ta-rashisa-)」、「ターウル(Ta-uru)」、「チンダーサー(Chinda-sa-)」。

  • 刺桐(豆科)
    • 刺桐(豆科)

    與紅蝴蝶、仙丹花並列為沖繩三大名花,同時也被指定為沖繩縣花,更被用於琉球漆器的材料。除了在一般的街道、公園、學校等使用之外,也被作為防風林或木材林栽植。在沖繩有「アカヨーラ(Akayo-ra)」、「ズフキ(Zufuki)」、「リンギ(Ringi)」 的別名。

  • 蘇鐵(蘇鐵科)
    • 蘇鐵(蘇鐵科)

    分布於各島的海岸、低地的原野,特別是在石灰岩地區會有較多自生的個體。雌雄異株。樹幹表面呈黑褐色,外表看起來相當堅固,但樹幹內部並沒有那麼堅硬。過去在沖繩,蘇鐵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植物,果實與樹幹可作為救荒食材,未枯萎的葉子可作綠肥之用,枯葉可當成燃料。

  • 雀榕(桑科)
    • 雀榕(桑科)

    一年會有兩次不固定的短期落葉期。分枝多,且具發達的氣生根。果實為球形,成熟後會由淡紅色逐漸變成白色。成長為大型樹木後根會出現在地面上。此品種具有附生習性,會絞殺寄生植物。雀榕於岩石或石牆上也能扎根生存,因此在沖繩又稱為「ウスクガジュマル(Usukugajumaru)」,意指可在石牆上生存的榕樹。

  • 山棕(棕梠科)簡體 散尾棕
    • 山棕(棕梠科)簡體 散尾棕

    生長於石灰岩的低地至山腳下一帶。花具濃郁芳香。葉鞘被黑色纖維細密覆蓋,可用於綑綁用的繩子或是掃帚的材料等。果實成熟後呈橘紅色,直徑約2公分左右。在沖繩又被稱為「マーニ(Ma-ni)」、「マニン(Manin)」。

  •  

首里城公園